《中国工人》创刊号
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大楼。《中国工人》杂志1924年10月创刊号存放在档案室。时光荏苒,历经坎坷的《中国工人》杂志初心不改。100年前创办者用铅笔在《工人与党》标题旁写下的批注依然力透纸背。
中国工运先声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成为党的主要任务。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罗章龙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局委员。依照罗章龙在《椿园载记》所述:“1924年,中央再次作出决定办一个革命理论与实践综合性的工人运动刊物,定名《中国工人》。”
1924年10月,《中国工人》在上海创刊,罗章龙担任第一任主编。他后来回忆说:“《中国工人》当时在国内与《向导周报》平行发刊,销路仅次于《向导周报》,而为革命阵营第二大刊物。”
此时的《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工人》与党的机关报“平行发行”,瞿秋白、李大钊、罗章龙、刘少奇、邓中夏、赵世炎、项英、林伟民、李立三、任弼时和罗亦农等亲自撰稿。
《中国工人》创刊号上,赵世炎撰文《工人与党》,阐述了工人阶级只有在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够实现解放。其后,李大钊还专门写信给《中国工人》编辑部,描述上海童工的悲惨状况,让《中国工人》的读者认识到唯有革命才能改变劳工命运的现状。
《中国工人》创刊号共36页,定价铜圆4枚。这份刊物很快受到先进知识分子或觉悟工人的欢迎,《新青年》还为《中国工人》刊发广告:“彼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灯塔,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军师。”
在党的初创年代,《中国工人》的出版刊期屡受冲击。依照罗章龙回忆,1925年6月出版第五期后,《中国工人》暂时停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早期《中国工人》影印版只到第五期。
1926年8月出版的《中国工人》第六期,在2024年被发现,经中共一大纪念馆组织专家鉴定为革命文物。内文所刊启事表明,《中国工人》已从上海迁到广州出版,成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承担出版的党的刊物。
在此之后,《中国工人》被迫休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更让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但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离不开思想宣传的引导。1928年8月,邓中夏在莫斯科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共产国际六大主席团提出建议:“中华全国总工会必须恢复《中国工人》,为比较理论性及记载有系统之职工运动消息机关。”
4个月后,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在上海复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罗登贤撰写复刊号《卷头语》说,《中国工人》这个灯塔重新建立起来,“使全国工人在黑暗世界可以得到一线的光明,这是再好没有的事了”。
《中国工人》充满战斗力,专门开设了“镰刀与铁锤”专栏,镰刀象征中国共产党,铁锤象征工人群众,刊出的文稿言简意赅,为劳苦大众鼓与呼。
由于宣传共产主义的报刊被严格查禁,《中国工人》不得不“伪装”出版,有时封面是“漫画集”,有时用言情小说的题目,最终还是在出版了8期后停止出刊,直到1940年在抗日根据地继续出版。
1940年2月7日,《中国工人》在延安二次创刊,成为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物,毛泽东题写刊名并撰写《〈中国工人〉发刊词》,是毛泽东对工人运动理论的重大贡献,至今收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这期间,《中国工人》更加直接面向职工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大量关于边区及各根据地工会、工厂、工人的报道,成为这本红色刊物的“重头戏”,构筑了广大群众对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认同基础。
建设年代的工运历史文本
从中国共产党在1924年创办《中国工人》开始,这份刊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三次出刊,不得不三次休刊,可谓坎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人》的出版被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3月15日,《中国工人》恢复出版。第一期的目录页,特别注明了“一九二四年十月在上海出版”和“一九四零年二月七日在延安出版”的字样,同时全文重刊了毛泽东写于1940年的《〈中国工人〉发刊词》,并首次刊印了文稿手迹,确定了《中国工人》1924年10月创刊。
重新出版后,《中国工人》发表了许多贴近当时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实际的文章,呼吁转变工作作风和提拔工人干部,批评官僚主义,体现出工人刊物的先进性和战斗性。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工人画刊》亦在1950年问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大型画刊,并逐渐以中、英、俄三种文字版本印刷发行。
1960年10月,《中国工人》结束了这一轮出版,留下了研究和探讨这段历史时期工人运动的原始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直到22年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再次恢复出版《中国工人》。1993年1月,《中国工人》正式重新出版,从此再未中断。
随着办刊质量持续改进,《中国工人》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编辑部每期在“编读往来”栏目刊登读者的批评和建议,再由编者公开答复。从开设“工人心声”栏目到开展“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专题讨论,《中国工人》坚持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助威,为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鼓与呼,为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尽力。
让工人看见潮水流动的方向
《中国工人》从2018年第一期全面改版,立志记录时代劳动者奋力奔跑的光影,站在时代潮头去瞭望和表达,让中国工人看见潮水流动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工人》策划推出大型专刊《我们为什么爱祖国》,呈现70年间70位中国工人的家国记忆。同期刊出的编辑部署名文章《在最好的时代,爱我们的祖国》,深情致敬这份红色工人刊物的前辈——
“95年前,一群充满理想与激情的革命者,在阴云密布的战乱年代,创办了《中国工人》。这份印刷粗陋的红色杂志,描绘着他们的梦想。
对历史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更灿烂的未来;对前辈的最好纪念,就是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书写‘可爱中国’的最新篇章。”
《中国工人》这期专刊入选中宣部“成立新中国70周年”期刊主题宣传引导资助项目。
直到今天,《中国工人》每年2月7日(也就是毛泽东在1940年撰写《〈中国工人〉发刊词》的日子)都要集体重温《中国工人》历史展。
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技术工人是时代精英,成为《中国工人》的主角。《中国工人》在内容、形式、手段等多个层面实现创新,以全新视角呈现职工读者愿意接纳的“平民英雄”。
2022年8月,《中国工人》推出“中国工人蓝沙发”栏目,在这本刊物近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尝试融合纸刊和影像的大型人物报道。记者编辑化身主持人,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技术工人走进直播间分享人生经历和成功密码。这些访谈内容整理刊发在《中国工人》后,读者可以扫码观看。
这种聚焦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报道,让个体的境遇成为时代注脚,显示出《中国工人》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
跟上时代、技术之变
信息时代到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受到挑战。《中国工人》踏入新技术、新渠道、新形态的“传播蓝海”,让这份刊物永葆初心。
2021年4月,《中国工人》第一次运用3D技术,复刻全国百名劳模图片展,将315幅图片、15件珍贵实物和经典视频资料“展出”在网络云端。
一年以后,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深圳举行。受到疫情影响,中央领导在北京远程线上巡馆,全国各地职工在“云”端线上观展。《中国工人》承担起远程巡馆制作和3D-VR线上云展馆建设。
从大会交流区1.8万平方米展位搭建完成到3D-VR线上云展馆上线,中间仅有3天时间。《中国工人》上百个工作事项交错进行,积累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应用的案例。
2023年9月28日,《中国工人》承建的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途”小程序上线,成为中国工会打造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互联网平台与产品的新尝试,全面检验了《中国工人》数字宣传产品的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能力。
为加快数字化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工人》投资成立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为融合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实现融合发展,离不开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2023年,《中国工人》“AI与工会应用创新工作室”成立,尝试人工智能在工作全流程的应用,孵化“AI小天”虚拟人应用于平台建设,开启数智化赋能百年红刊的探索。
从1924年开始出版的《中国工人》全部完成了数字转化,特别是对1924年至1941年期间的繁体竖排文字的错漏逐一进行核定,最终开发上线《中国工人》历史文献典藏数据库。
今天的《中国工人》,已经拥有一支“小、精、悍”的年轻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今天,延安杨家岭上的《中国工人》旧址静静伫立。《中国工人》的年轻编辑记者时常来到这里,重温1924年开始的出版历程,让自己的根基深植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土壤。
穿透油墨更迭与纸页脆响,那份“为工人立言”的基因始终奔涌。
(作者:李瑾)
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线上配资网站-股市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